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其中就包括来自江西全南县司法局的李德华。这位58岁的视障法律工作者,在视力几乎完全丧失的困境中,以法律为杖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
2021年,他组建了全国首个为残障者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的“德华法询”微信群,四年来已累计解答法律咨询3000余件次。他首创的“法明心亮”普法培训班,被中国盲协列为公益服务引领项目向全国推广。30年来,他免费解答法律咨询13000人次,为残友或贫困家庭减免费用10万余元,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千万元。
人物简介:李德华,男,汉族,1967年2月生,中共党员,二级视力残疾,现任全南县司法局一级主任科员,兼任赣州市盲人协会主席。获评“全国自强模范”、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公证质量先进个人”、赣州市“优秀公证员”、赣州市“敬业奉献好人”等称号。
全国首位视障公证员的“笨鸟先飞”
“能在退休前去一次北京人民大会堂,我感到很荣幸,听同行的人说,里面金光灿烂,能坐下好多人。”5月19日16时,已经回到江西的李德华,向赣法云·新法治报记者回忆起此次进京的经历时难掩激动。
谈及为何踏入法律行业,李德华沉默片刻:“我只知道,我的天要塌下来了……”说到这里,他用力抿了抿嘴,双手摸了摸双眼,又拍了拍脸颊,喉咙里传来哽咽声。
停顿十余秒后,他将埋藏在心底的记忆娓娓道来。
1992年,李德华当选全南县寨下乡(现龙源坝镇)副乡长。“那年我24岁,是全县最年轻的副乡长,正是风华正茂、春风得意之际。”然而,一场疾病改变了他的人生。
1994年,李德华因异常疾病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在组织的关心帮助下,他被调到全南县司法局公证处工作。
在公证处,他担任书记员一职。虽然视力下降,但还能模糊地看清物体,一次工作中,他不慎打落一个水杯。尽管这是一个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但在当时,还是引起了非议。
“看呐,他打碎了一个杯子,果然是看不见了。”“是啊,以后不知道要打碎多少东西。”刺耳的议论声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李德华几乎丧失生活的勇气。
“我甚至想过轻生,觉得生命毫无意义。”李德华说,后来在家人、亲友、同事的关心、关爱和帮助下,他才从痛苦绝望中渐渐走了出来,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李德华买来学习机,在家偷偷练习打五笔。为了解决读书、学习、文字处理等业务问题,他用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读屏软件,在网上报名参加了无鼠标操作电脑的各项课程。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操作的电脑工作流程,并熟练掌握在电脑上浏览新闻、读书、编辑文档、打印材料等技能。
面对法律专业的高门槛,为尽快取得公证员资格证书,他选择“笨鸟先飞”。在当时没有复习资料的条件下,利用尚存的视力认真阅读《司法手册》。“一切从零开始,白天上班跟着前辈学习,晚上靠着仅存的视力,自学到凌晨是常态。”李德华感慨道。
1997年,在同事温小军的陪同下,李德华远赴南昌参加全国公证员资格统一考试,并最终以高分通过,成为全国首位视障公证员。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次独自回家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因一处材料差错与同事争执,他赌气摸黑走上机动车道,险些被疾驰的自行车撞倒。同事从身后拉住他时说:“你太要强了!”这句话刺痛了他。
“视障者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尊严!”从此,他给自己立下铁律——将常见的公证业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整理出来、把常见的公证业务所涉及的询问笔录、核实笔录、公证文书等制作成模板。“我眼睛看不清,但法律容不得模糊。”30年来,他经手的10000余件公证案件,无错假证案件,无被投诉案件。他带出的9名助理遍布全省,个个都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能手。
去发现并解决“看不见的需求”
2018年8月,一通求助电话牵动了李德华的心。
电话里,一位自称姓钟的老人声音颤抖地诉说困境:自己双目失明,儿子在广东务工时意外离世,家中存款因无密码无法取出,按揭房屋也因断供面临被银行拍卖。
老人一家手足无措,经多方打听后找到公证处求助。
李德华立即着手了解情况,发现钟某家庭经济困难,因残致贫,儿子去世后全家陷入绝境。他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联系村干部协助准备公证材料。尽管自身视力存在障碍,李德华仍坚持在同事陪同下驱车30公里,前往老人家中提供上门服务。面对钟某无力支付公证费的现实,他主动撰写贫困报告,通过特事特办为其减免2000余元公证费用,并将老人列为长期帮扶对象。
这样的故事贯穿他的职业生涯。某天早上,一对情绪激动的夫妇冲进公证处。女子陈某手持一张9万元的银行存单,要求开具证明取款。经询问,这笔存款属于她已故的母亲,而复杂的家庭关系让继承权问题变得棘手——其母经历两段婚姻,继父及同胞、继兄弟姐妹共七人均可能涉及继承权。
当公证人员告知需提供亲属关系证明时,陈某突然爆发,高声指责公证处“刁难”,声称是自己独自一人赡养母亲,其他兄弟姐妹无权继承。她挥舞手机拍摄公证处办公场景,扬言要上网曝光并投诉。现场一度剑拔弩张,甚至有同事欲报警处理。
李德华闻讯赶来,先是制止冲突升级,随后拿出《继承公证告知书》逐条讲解法律条文。经过一小时耐心沟通,陈某逐渐平复情绪,最终红着眼眶致谢:“为这事我跑遍各单位,受尽委屈,只有您肯耐心解释……”
事后同事问及应对秘诀,李德华坦言:“公证处作为一个法律服务窗口,更是群众办理各项事务的最后一道关口。办事之前,群众往往已经跑遍多家单位。对于公证依法要求提供的各类材料,当事人就更容易有怨气。我们必须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怨气,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成事。”
让视障者“看见”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对视障群体的感同身受,让李德华主动承担起免费法律援助的角色。
陈某的遭遇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例。在竹制品厂务工失去五根手指后,面对4万元律师代理费的要求,他陷入绝境。李德华免费代理诉讼,最终为其争取到近20万元赔偿。这样的援助并非孤例——过去十余年间,李德华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调解现场、法庭内外,为残障者点亮希望。30年免费解答法律咨询1.3万余人次,为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逾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李德华组建了全国首个为残障者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的“德华法询”微信群,使残障者、孤寡老人等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法律援助。目前,该微信群有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四年来,李德华已累计为群友解答法律咨询3000余件次。
2022年11月,李德华当选赣州市盲人协会主席,对全市18个县(市、区)的视障者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个初步摸底调查,“法律法规知识欠缺,是视障群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学法才能自立,懂法方能自强。”在李德华看来,比打赢官司更重要的,是让每个视障者都成为自己命运的“掌灯人”。
为打破困境,李德华迅速推出“法明心亮”普法培训计划。该项目通过心理辅导与法律知识普及双轨并行,培养视障骨干力量,再以“领头雁”辐射带动群体。2023年6月,这项培训活动开办以来,已举办15期,1000余名视障学员的精神世界完成了蜕变。这一创新模式点燃了视障群体的学习热情,被中国盲协列为2023年公益服务引领项目,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