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位置导航 : 首页>>部门工作>>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

台湾有座谭庄亭——记全南清代廉吏谭庄建功台湾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10日 09:43:46

在台湾高雄郊外,有一座以赣南清代廉吏谭庄的名字命名的凉亭——谭庄亭。此亭建于清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虽规模不大,但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这是因为这座亭所纪念的谭庄,是一位曾在台湾建树赫赫功业的廉正官吏。

出仕闽北清廉为官、倡导教育

谭庄,江西全南县南迳镇(原龙南县新兴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全南县虽地处赣南山区,然谭庄自幼聪颖好学,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谭庄授福建政和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谭庄在政和任知县达八年之久,励精图治,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一是主张生活要节俭,不但自己率先垂范,而且通饬全县官民勤俭节约,将简朴之举作为考核官吏贤劣的一条标准。二是积极倡导教育,政和地处闽北僻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才短缺,深感教化之重要。带头捐俸倡修学宫,不仅得到地方乡绅积极响应,更为士子所称道。捐俸倡修云根书院,成为闽北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又捐俸延请孝廉黎昂主讲,月开三课,奖赏优渥,文风日盛。

建功台湾缉盗安民、尤重建设

乾隆三十年(1765年),谭庄因清正廉明、治理有方而被朝廷重用,奉旨调任台湾凤山(今高雄)知县。当时台岛政局混乱,凤山一带匪患严重,山匪与海盗勾结,扰乱社会。族群械斗现象甚烈,每一次械斗总是杀人烧房子,祸及妇女儿童。然而,由于官府怕人报复,不敢禁止,致使械斗愈演愈烈,搞得民不聊生。

缉盗安民,维持社会秩序。谭庄到任后,一方面,不畏强暴,清除匪患。他严督兵勇直捣匪穴,力惩十余名怙恶不悛的械斗首领,按律斩首示儆。至此,那些惯于械斗者闻“谭庄”之名无不胆战心惊,或敛迹,或逃匿,械斗由是根除尽绝。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当地少数民族。他招抚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冷七,授以重任,从而安定了社会秩序。

教习耕织,努力发展生产。谭庄刚到台湾时,当地生产还很不发达,社会经济比较落后。为此,他手把手地教会了当地百姓耕犁耙耱,春种秋收,并让其夫人教习农家妇女纺线织布,缝制衣服。相传,他赴台时曾带去家乡的名产香芋。一日,他让厨师用香芋做原料,烹制成各种精美菜肴,在县衙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香芋宴”,遍请凤山官绅及社会名流赴宴,博得众人称赞。“芋宴”很快在凤山流传开来,香芋种也就此传入台湾。自此,谭庄名声大振,当地百姓编出歌谣来颂扬谭庄的政绩。

遭遇岁荒,勤政利民恤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春,凤山一带遭遇岁荒,集市米价昂贵,百姓叫苦不迭。谭庄查照前规,谕集总董,给领碾济,依期归补,即从常平备贮谷仓内,借碾两千担谷平粜,冬成籴补归仓。既免乞籴邻封之烦,又省富户摊派之扰,且又让旧谷推陈出新,而无朽蠹之虞。储之有余,民食无艰。在此基础上,他鼓励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凤山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改革陋习,密切两岸关系。谭庄去台湾后,曾“两建学校,修城垣,抚流亡,折疑狱,剔奸宄,皆以最报”。实行有教无类,尽量让贫苦农家子弟入学受教育。谭庄还改革了当地一些陈规陋习,禁绝了带有原始群婚遗留的落后婚姻制度,免除了那些迎接长官的铺张场面。同时,他又把当地的医学、卫生经验带回大陆,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密切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

不费兵卒,平定凤山之乱。因谭庄在凤山政绩斐然,民望卓著,深得朝廷信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奉旨调回内地。然而就在他离岛不久,台湾匪乱复起,其势更烈。村民陈世英聚众一万余人,占据了中洲惠济宫庙起事造反,准备攻打凤山县府。乾隆帝只好降诏再召谭庄返台。凤山民众闻讯无不雀跃,所经之处,百姓“携壶浆相迎”,并纷纷自愿组织乡勇随其前往。谭庄并未立即采取镇压行动,而是召唤来几个当地乡勇,倾听他们诉说,了解凤山之乱的真实原因。随后,谭庄不带一兵一卒,单人对陈世英晓以忠义,谕以国法,话语慷慨激昂,字字句句动情。陈世英听罢,当即下跪,声泪俱下,将激变过程一一说明,并答应立即率众出山。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凤山之乱,未动一刀一枪,未伤一草一木,就这样被谭庄平定了。谭庄名声更震,于是“大宪上其功,升上洋通判……所至老幼欢迎,谭菩萨之称几遍州郡”。

后来,谭庄年迈辞官返回赣南,耕读教子,服务乡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九月,谭庄因“丛挫尤甚,辞老病不得,以劳瘁卒于乡”。去世时,全城悲恸,“途举嗟哭,如丧所亲”。台湾人民为纪念这位为台湾岛的社会安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廉吏,遂在凤山近郊建起了一座“谭庄亭”,以缅怀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