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位置导航 : 首页>>部门工作>>党校工作

党校工作

【科研咨政】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 2023年06月19日 11:00:33 文章来源:教研室



郭大力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集大成者。长期从事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翻译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工作,为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回顾考察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正确的认识评价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动力
    (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家国情怀

据《江西省人物志》记载,郭大力,1905年出生于江西南康县三江乡斜角村。郭大力幼年时期就深受报国安民思想的熏陶。1923年,郭大力在新创办的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就读。文化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对文化传播进行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划分:文化精神的接触与显现阶段;文化内涵的选择与采纳阶段;文化元素的认同与融合阶段。进入大夏大学后,郭大力开始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著作,随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力所吸引折服。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瞬时笼罩全国,中国革命陷入低潮。1928年,郭大力和王亚南合作,决定尝试翻译《资本论》。他之所以矢志不渝的主动承担起这一艰辛的工作,是由于他对中国革命事业和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后,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科学理论,从而立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志愿。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此时,郭大力又获悉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他深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伟大巨著系统完整的翻译好,介绍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二)勇攀科学理论高峰的学术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郭大力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心里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理想和使命担当,这是郭大力翻译《资本论》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和初心使命。纵观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凡是所著集大成者,无一不是受尽苦难的淬炼,方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学术成就。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郭大力翻译《资本论》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且翻译手稿不是毁于战火,就是屡次被出版社拒绝出版,这种多次精神上的打击都没有使郭大力放弃自己的学术初心和使命,他依旧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在勇攀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不断地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二、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

《资本论》这部倾注了马克思 18 年心血的宏伟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20年后,《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出版。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才接触到《资本论》,虽然也有少数知识分子有意将《资本论》翻译成中文,但是由于《资本论》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甚至苦涩难懂,以致 ,翻译《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郭大力作为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一生中都把追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因此他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承担起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1928年,郭大力和王亚南结识后,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先从翻译古典经济学的名著着手。因为郭大力在翻译《资本论》第一卷时,看到马克思经常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郭大力由此认识到,如果不熟悉古典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和翻译好《资本论》。于是,他一面在上海光华中学教授英语;一面自修德语和钻研古典经济学,先后翻译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伊利的《经济学大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穆勒的《经济学原理》、洛尔贝图的《生产过剩与恐慌》、朗格的《唯物史论》等一批著作的中译本,为翻译《资本论》打下了扎实基础。

1928年郭大力完成了《资本论》翻译的第一卷,但不幸的是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炮火之中。1934年,郭大力重新翻译《资本论》,可是很多出版社都不敢出版。直到1937年,由我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同意为郭大力出版这部书。为了《资本论》能顺利出版,1938年春,郭大力冒着生命危险,从江西老家来到被日寇占领的上海。经过紧张的工作,180多万字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终于在1938年8-9月全部出版了。1940年春,郭大力开始翻译《剩余价值学说史》。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迫害进步人士,他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凭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他终于在1943年11月把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全部译完。后来又用了几年的时间修改译文。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剩余价值学说史》李书三卷中译本由读书出版社出版。1949年春,在全国解放前夕,郭大力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调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郭大力为了使《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译文更加准确完善和通俗易懂,除了担负校内外的教学工作外,把全部精力用于译文的修改和重译工作,直到他停止呼吸。

1953-1954年,出版了修改后的《资本论》中译本。但是,郭大力对这个译本仍然不够满意,决定再做一次全面的修改。繁重而又紧张的工作,使郭大力的身体越来越糟,严重的高血压病和脑血栓后遗症使他行动困难。但他带病坚持工作,经过六年的奋战,第二次修改《资本论》译文的艰巨任务终于完成。第一、二卷分别于1963、1964年出版,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第三卷直到1968年才出版。郭大力在完成《资本论》译文的第二次修改之后,决定重译《剩余价值学说史》。正当他着手于这项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权力,对广大革命干部和群众进行残酷的打击和迫害,郭大力自然也不能幸免,他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此时,他的身体更加恶化,早已半瘫痪,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但这并没有动摇他重译《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决心。无论是在受批斗的间隙,还是下放河南的期间,他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工作。由于过于劳累,几次昏倒过去。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120万字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按德文新版全部重译了一遍。1976年春,《剩余价值学说史》重译本第一卷出版了。遗憾的是,郭大力心脏病突然发作,于1976年4月9日逝世,未能看到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出版。

三、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启示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上海大夏大学毕业时起,郭大力所翻译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著作一直以通俗易懂、联系中国实际的翻译文风受到大众的高度认可,《资本论》则是其典型代表。这充分彰显出郭大力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思想深邃、苦涩难懂的学术殿堂搬移出来传播到大众当中。回顾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至今仍具有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仍需坚持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相结合

马克思明确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一如既往的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加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曾深刻的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正是群众利益是任何大的历史事件的基础。”“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些实际的知识。”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三贴近”和坚定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改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从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本质出发,文化传播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内在统一的。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传播观,把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大众期盼的高尚的精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价值性、理论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改进文化传播方式,加强舆论监督,有效的利用好自媒体传播,正确引导大众,广泛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坚持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相结合,始终不渝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仍需重视民族化的语言表述抽象概念和深奥哲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深邃,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较多抽象性和专业性概念,甚至苦涩难懂。郭大力在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过程中,所翻译的译文词汇重复率低,相近词汇密度低,语句短小精悍,语法符合汉语特征,文意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这无疑降低了大众阅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难度。这有力触动了大众化情感思想、追求真理的的思想表达。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实现大众化、时代化,必须要坚持运用符合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受众偏好心理特征的语言。即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要和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情感思想的诉求相适应。郭大力在翻译《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翻译文风和思路已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样本,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素养提升,即为矛盾的对立统一。当前新时代的传播境遇和主体受众特征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但矛盾本质依旧存在。在任何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扩大传播广度,提升大众化的理论高度。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和提升是建立在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笃信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曾深刻的指出:“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可是只要将科学的基础一奠定,通俗化也就容易了。”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启示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大众通俗化,过度的看重普及广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人员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应结合受众的接受能力用大众化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故此,在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普及是必要的,大众化的哲学素养提高也是必要的,两者应相向而行,不是相悖而行。

四、结语

郭大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翻译的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经济理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成功典范。回顾郭大力严谨治学态度和经历的苦难辉煌的岁月,作为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的爱国敬业的精神、严谨治学、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处理好大众化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素养提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