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位置导航 : 首页>>工作动态>>县内动态

县内动态

融湾向南迈大步!全南以优化营商环境添动能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07日 09:01:06
  盎然春意闹,灼灼花枝俏,行走在全南县桃江两岸,真切感受到全南营商环境,向阳而生的满满活力。从街头巷陌的“烟火气”到园区奋战正酣的“工业脊梁”,便捷、周到、高效……,一个个与营商环境相关的热词,成了“看得见”的变化。

  作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前沿,全南推进思想观念、基础设施、产业体系、机制制度与大湾区全面对接,以营造最优发展环境,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新高地,当仁不让争当“融湾”先锋。2021年,我县86个市重点调度项目完成投资211.39亿元,连续2年获评全省、连续3年获评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63%的办理效率≧大湾区

  “政府办事效率就是高,没想到半天就把执照办好了,还免费送了印章大礼包。”近日,华锐电子公司负责人黄凯芝对全南政务服务称赞不已。

  政务服务是观察营商环境的一扇窗口,比肩大湾区,政务服务观念“走新”又“走心”,带来全南融湾迈大步。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南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智慧化流程再造,提倡柔性执法、“首违不罚”,打造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对273项审批服务事项和大湾区进行认真比对,从审批服务事项全面梳理,其中172项办理效率达到或超过大湾区,占比63%;对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压缩环节和时限,推行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着力推进网上办等,将更多事项纳入“最多一次办结”清单。目前,全县“最多一次办结”事项923项,占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的93.87%。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题”。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南首先从思想观念深层次上查找差距。组织开展“对接大湾区,我们怎么干”大讨论等系列专题访谈,以思想的解放实现行动的“突围”,引领全县上下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效率大提升。分批次组织科级领导干部到大湾区直面差距,从痛点、堵点、难点中理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好建议、好举措;组织县直单位“一把手”及具体工作人员参加政务服务专业知识考试;聘请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全县领导干部“充电”培训……全南掀起“头脑风暴”,提出“凡是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能做到”,举全县之力厚植营商环境沃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有力保障。



络鑫科技车间赶制订单生产忙


    八成企业来自于大湾区

  “年前的春季招聘会真是太及时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加坚定了我们企业在全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招聘会摊位前,佳信捷智能装备公司副总吕勇信心满满。克服疫情影响,全南用心用情解决企业难题,一大批湾区引入项目得以当月开工、当季量产。

  “全南速度”的背后,是全南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硬核擦亮服务品牌。参照大湾区通行做法,积极推行“一窗式”受理服务,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改革,设置企业服务专区、“无证办理”专区、“一链办理”专区、“涉企优惠政策专区”、“首位产业一链办理”专区、“跨省通办”专区等,着力打造“全力办”营商品牌。同时,持续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对接省市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及启动“赣服通”全南分厅4.0版项目建设,真正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优质的营商环境,带来了全南承接湾区产业外溢、项目转移丰硕成果。2021年,我县共外出招商330次,举办招商推介活动18次,签约项目32个,签约金额419亿元。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客商占八成。


工人忙碌在盛全新能源车间生产线上


    为企业减负1.83亿元

  “全南领导干部朴实能干,项目引进以来,各方面都服务周全,我们只要做好厂区的事就行了,其他不用操心。”投产不到一年,全南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让江西盛全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曹忠华感慨颇深。

  营商环境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全南把打造比肩大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第一等”工作,让企业更有信心、更加安心。

  融入一流,从来都是主动出击。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互动机制,组建招商安商队伍,实行项目“专班”服务,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一对一”挂点联系、政企圆桌会议等制度,推行安商扶商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好“一个企业、一个挂点县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个帮扶方案”帮扶机制,大力实施“凤还巢”、“赣工回归”工程,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不断强化服务,全力亲商安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服务到位”。

  “真金白银”赋能企业长远发展。严格落实95%的电价水平结算等优惠政策及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同时减征企业社保缴费、失业保险,为企业员工发放培训、稳岗补贴;常态化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会,通过财园信贷通、“政银担”担保贷、企业担保贷、“小微信贷通”等融资模式发放贷款,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下”,也能“发展得好”,去年累计为企业减负1.83亿元。

  建好产业主阵地。全面启动5000亩的高标准产业转移承接新平台建设,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投入20多亿元建设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建成园区综合体,配套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实施“亩均效益评价”,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厂房17.64万平方米,企业“拎包”即住。据统计,7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5.11亿元,增长33.3%;实现利润6.96亿元,增长69.9%。

  搭乘赣深高铁东风,全南一路向南,融入湾区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