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作证,时代作答。
赣州是长江水系赣江和珠江水系东江、北江的“三江”源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方十八个重点林区和十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享有“生态家园”的美誉。8月15日,全国生态日赣州活动将在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举行。站在三百山之巅极目远眺,苍翠如黛的山脉绵延起伏,一泓清水自赣南群山奔腾向南清澈如许,浸润着粤港大地。初心如磐,赣州已悄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场。
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朱海鹏 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重大成效,赣州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百强城市第63位,先后获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批国务院督查激励、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殊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获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肯定,赣南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
制度创新 构建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赣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了全方位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构建起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安远县三百山东江源。赖联明 摄
在安远县生态环境局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生态账本”:连续十年污染事件“零记录”,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Ⅱ类及以上。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被称为“生态宪法”的“三禁、三停、三转”生态保护制度在保驾护航。这套制度犹如三道生态防线:第一道是“三禁”红线——对东江源区天然林全面禁伐、河道水库全面禁渔、矿产资源全面禁采;第二道是“三停”底线——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叫停污染行为;第三道是“三转”路线——推动低产林转产、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粗放生产方式转变。安远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形象地说:“这就像给生态环境装上了‘防盗门’,既设禁区,又给出路。”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三百山自然保护区,600余名护林员组成的网格化管护队伍,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林地。其中,“中国好人”龚隆寿38年如一日巡护山林,累计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
赣州的生态治理不是单兵突进,而是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全市划分为226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现“一单元一策略”的精准治理。
河湖长制、林长制的升级版颇具特色。不仅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还创新推出“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的协作机制。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整合了环保、水利、林业等8个部门的执法力量,实现了“一支队伍管到底”。2024年,该大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同比减少62%,执法威慑已见成效。
在上犹县笔架山,一场关于生态价值的“数字革命”正在进行。当地创新建立的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无形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18.77亿元。这个数字不是简单的统计,而是基于49项细分指标、历时半年实地调查得出的科学结论。上犹因此拥有了全省首张《VEP生态资产权益证》。这张证书不仅明确了生态资产的权益归属,更成为获得2亿元质押贷款的“通行证”。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据此出台操作指引,将VEP收益权纳入可接受押品名录,开创了全省先河。
赣州创新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的行为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回报。这套制度体系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用心用力用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得到守护。
产业转型 蹚出“两山”转化的特色路径
赣州的产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走出了一条具有赣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之路。
崇义县生态富硒茶园。曾刘洲 摄
走进崇义县的乐汇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乡镇卫星工厂加工成竹帘的毛竹,经过烘干、堆叠、热压等工序后,成为一张张畅销国内外的全竹板材,建成全国最大单体集装箱配套地板生产基地。为积极落实国家“以竹代塑”“双碳”战略,赣州市立足丰富竹资源优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通过政策资金扶持、产业培育发展、科技创新支撑、强化宣传引导等系列举措,“以竹代塑”产业初现雏形,培育发展了以森泰竹木、乐汇林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竹制品加工应用龙头企业,全市竹材加工企业176家,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约占全省竹产业总产值的11%,上犹、崇义等探索形成的“以竹代塑”应用示范经验成效在全国推广。
“赣南脐橙”品牌价值692.94亿元,连续十一年居水果类品牌价值榜首。赣南脐橙的转型升级同样精彩。以脐橙为线,凭借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赣州持续铸造“融合体”,不断拓展“脐橙+旅游”“脐橙+康养”“脐橙+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仅位于安西镇的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每年可吸引客流量超16万人次。从科技种果、精深加工,再到创新融合,一个橙子,串起了一、二、三产上的关键环节,“链”动了配套服务产业。
生态农业架起“共赢桥梁”。大余县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依托“南安板鸭”传统品牌优势,创新推广“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有机种植与生态养殖的良性互动,实现“一田双收、稻鸭共赢”。大余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余亩,带动水稻亩均增收500元,麻鸭肉质显著提升,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种养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章贡区以黑水虻等昆虫蛋白为突破口,依托赣州市新型蛋白研究院,构建起“科研—产业—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新型蛋白产业路径,不仅有效解决了有机废弃物处理难题,还推动了替代蛋白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这些生动实践表明,赣州的产业转型不是简单的“转行”,而是深刻的“转方式”。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双轮驱动,赣州正在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当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金山银山水到渠成。
共建共享 书写生态惠民的温暖故事
全南县中寨乡的金苒鸽文化产业园选址原稀土采空区,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采取土壤改良、生态重建、空间重构等措施,累计治理废弃矿山450亩。结合该县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建成集种鸽繁育、屠宰加工、食品研发、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万元增至2024年的2.1万元,增幅达75%。
废旧矿山修复后的龙南市阳明心谷。图片由赣州市发改委提供
龙南市将围屋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结合,积极探索“围屋+”多元发展模式,释放围屋经济价值。“围屋+旅游”模式成效显著。太平古镇景区在围屋内摆宴席、举办池塘龙舟赛、开展米酒酿造技艺体验等活动,2024年该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让边远乡镇靠旅游实现经济腾飞。
………
在赣州的青山绿水间,一个个温暖的生态富民故事正在上演。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根基,更彰显了“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发展理念。
赣州全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探索核算应用多元化场景,率先制定落实全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案、“以竹代塑”发展若干举措等细化措施,引领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机制。加速筹建全市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专门制定VEP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操作指引,积极融入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生态资源核算运营机制。引领GEP核算结果多元化场景应用,赣县区“矿泉水采矿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然资产组合包挂牌出让成功,首单2亿元VEP生态资产权益质押贷款项目落地上犹。
同时,推进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打响赣南农业特色品牌,累计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1291个、认证富硒农产品116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5个、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推进“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等资源开发各类旅游民宿271家,累计建成国家5A级景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4A级景区36家,2024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约1.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1200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5.1%、13.4%,赣州成为游客青睐的“宝藏城市”。
此外,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加力绿色金融支持,创新推出百福碳汇贷等产品,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突破900亿元、增长38.5%。探索环境要素交易,累计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突破100亿元、水权交易83例,全国首笔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中部省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地,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4例。推进实施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全省共建共享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市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累计获补偿资金近100亿元,优先吸纳脱贫群众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发展生态产业等实现稳定增收。
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当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在这片红土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当东江水映照出两岸青山的不老容颜,当生态红利转化为百姓笑颜,这片红土地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答卷”——以制度之力守护生命之源,用创新之笔描绘发展新篇,让一江清水永续,两岸青山常在。这,就是赣州写给未来的绿色情书;这,也是赣州献给世界的生态答卷。当晨光再次洒向三百山山巅,当清泉继续奔向远方,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将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谱写出更加动人的篇章!(记者王玮 实习生朱盈帆 通讯员徐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