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省·赣州担当】
一份亮眼的“期中卷”,折射出赣州工业经济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增幅2.4、0.5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429.1亿元,同比增长10.1%,列全省第3位;利润总额达89.4亿元,同比增长27.4%,列全省第1位。
工业,是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始终致力建设工业强市目标不动摇,先后做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工业倍增升级”等系列重要决策;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锚定“四个定位”、实现“六个突破”、强化“两个保障”的发展思路,并把“在建设工业强市上实现突破”放在“六个突破”首位。
久久为功抓工业,风好正是扬帆时。放眼今日赣南大地,产业园区的焕新“脉动”,科创平台的“破冰”行动,项目现场的攻坚战鼓,“链主”企业的数智转型……一幅幅新型工业化的鲜活图景次第展开。在省委、省政府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中,赣州积极担当作为,正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昂扬姿态,创新实干挺起工业“硬脊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中迎潮逐浪、行稳致远。
赣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202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信丰电子信息(绿色PCB)、上犹玻纤新型复材、会昌氟盐新材料3个集群脱颖而出。图为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航拍图,该园区不仅是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的核心区域,还是江西最大的PCB产业集聚地,以及全国PCB主产区之一。特约记者李健 摄
强链壮群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优势是否明显?制造能力是否先进?产业生态是否良好?治理机制是否高效?近日,在市工信局组织开展的2025年赣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来自全市各地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展开多维度角逐。最终,信丰电子信息(绿色PCB)、上犹玻纤新型复材、会昌氟盐新材料3个集群脱颖而出。这场别具一格的“赛马竞优”,是赣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和着振兴发展的节拍,赣州大抓工业、强攻产业的步伐坚实有力。今年3月,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并常态化调度推进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6月召开的全市工业强市暨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8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强调“以更实举措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深入实施‘7510’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更具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号角声声,催人奋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实际,赣州优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在原有7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基础上,新增“装备制造”产业链,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调整为“新能源产业链”,“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链”整合为“大健康产业链”,同时进一步优化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布局,推进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聚焦各产业链关键环节,赣州精准发力,持续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力促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强化政策支持。连续两年安排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5只政府产业基金,以“金融粮草”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开展园区扩容行动,章贡高新区、信丰高新区、定南工业园区、南康经开区、上犹工业园区获批扩区调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抓好统筹调度。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统筹资源促进产业链提质升级。举办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实地察看各地项目建设的亮点成效,了解县域产业发展现状。
——深化开放合作。锚定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定位,加快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重点围绕深赣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大引强活动,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
强链壮群,能级跃升。现在,赣州已形成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共培育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深植于这片红土地的一个个产业集群,正风劲帆悬、蓄势崛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中烙下鲜明的“赣州印记”。
8月28日,东莞,2025年“中国稀金谷”·赣州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永磁电机及钨精深加工产业合作推介会在这里举行,现场签下4个项目,签约总额6亿元。赣州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链向永磁电机、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等下游及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名片越擦越亮。
9月9日至13日,上海,16家南康家具企业携水性漆家具新品集体亮相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等三大行业展会,揽获大量外贸订单。从线上到线下,从“单一内贸”到“行销全球”,以南康家具为核心的赣州现代家居产业集群进入裂变发展的新阶段,“家具+家电+家装”泛家居全产业链雏形渐显。
向新提质
在科技创新赛道拥抱未来
打造“3+2”未来产业集群,是《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构画的蓝图。从重点培育产业基础较好、成长较快的未来新材料、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能源产业,到大力发展中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健康、未来交通产业,赣州以创新思维前瞻布局、卡点落子,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视野和定力一以贯之。
在新型工业化的大潮中,唯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才能赢得主动、拥抱未来。今日赣州,奔涌的创新力量正释放出澎湃动能,助力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奔跑、未来产业培根蓄势。
向“高”攀登,“纸上技术”化作“产业实景”。
瞄准“制药+医疗器械+宠物健康”三大赛道,赣州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夯基求变、迈向高端。这个高起点勃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了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双创提升特色载体、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科技创新的鼓点密集敲响。今年5月,青峰医药集团自主研发的PA靶点抗流感药物玛舒拉沙韦片上市发售,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江西省1类化学创新药“零的突破”。
用好“国字号”创新平台、龙头骨干企业研发创新机构,赣州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从产线形成产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已启动26项专利技术中试线建设,14项实现产业化,孵化高技术企业13家。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大型海上风电、高强超高温复合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难题,落地全省首个院士团队技术成果转化产业项目——中科鸿虔新材料项目。
乘“数”而上,传统车间有了“智能帮手”。
位于会昌县九州工业基地的鸿源隆织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高速织带机正满负荷作业,工人只需简单地理线、接线、开机,纤细的纱线便从纱锭自动引出,在织带机上交织成带。“纱锭断线实时报警,一人可管10台机器。”该公司生产负责人钟勇胜说,告别昔日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操作,车间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每日可生产8吨织带。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赣州扎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支持企业、园区、产业链“智改数转网联”。2024年以来,全市打造5G工厂、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实数融合典型案例等国家级试点示范12个,省级“小灯塔”企业、“数智工厂”20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家。
循“绿”而进,“大老粗”变身“小清新”。
“以前人在厂里不敢抬头,到处都是灰尘。现在群众推着婴儿车来厂区散步,因为我们是国家级绿色工厂。”赣州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张金祥自豪地说,公司将“绿色”二字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完善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绿色矿山,废水、工业固废料实现100%利用,熟料余热发电每年可节约电费约4000万元。
赣州积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纷纷开展绿色化改造,通过投入节能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大老粗”变身“小清新”。全市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5个、省级绿色园区1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9家、省级绿色工厂103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0个,数量均列全省前列。
培优育强
营商沃土滋养“企业树”“工业林”
9月1日,投资约50亿元的工业富联(赣州)智能制造项目二期在赣州经开区开工。该项目一期仅用122天便完成主体封顶,投产以来产值快速攀升。项目二期规划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300亿元。
沃土结硕果。地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赣州,改革开放之风、奋勇争先之志、苦干巧干之行融入城市基因,吸引众多企业扎根于此、深耕于此。赣州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展支持企业成长“榕树行动”,让企业家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没有主动找过一个政府部门,也没填过一张申报表,忽然就收到‘12345’短信提醒——公司将享受一项奖励政策,5天后30万元就直接打到账户上来了。”赣州市深联电路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赵有红告诉记者,去年企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政府通过政策智能匹配,以免申即享方式即时兑现了“企业上台阶奖”。
树牢“大湾区能做的,赣州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全市深入推进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惠企便民措施接二连三:在全省率先运行“政策AI计算器”精准推送、免申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开展数字赋能企业减负改革,建成保障企业安静生产“入企码”;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大编目,建设企业之家,推出一批优质高效的增值服务……如今,赣州企业开办仅需0.5天,高频事项“市县同权”就近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让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满意度、获得感与日俱增。
以开展“如我+”行动为契机,赣州完善政企沟通对话机制,通过领导挂点帮扶、政企圆桌会、企业特派员、首席服务官、政银企对接等“套餐式”集成服务,全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确保“企业有诉求、政府有回应”。
全方位、多元化的养分供给,为广大企业茁壮生长增势赋能。赣州的企业“家谱”里,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68家,数量保持全省第一。
抓大与育小并举,赣州着力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工业经济加快呈现“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市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20家,省级“链主”企业8家;累计培育独角兽(含种子)企业8家,瞪羚(含潜在)企业93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近年来,赣州积极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上市工业企业达13家。
育苗成树,千树成林。各具形态的“企业之树”,在赣南大地汇聚成生机盎然的“工业之林”,产业生态在共建共享中日益优化,项目、人才、资金纷至沓来。
“赣州市委、市政府非常热情、周到、耐心,在项目用地、员工招聘、安全生产等方面给予我们保姆式服务,我希望赣州工厂成为公司布局全球的最大工厂。”西班牙费拉玛吉斯集团主席Xavier Puig说。该公司是全球知名打火机制造商,今年3月在章贡区增资扩产,新生产线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高端安全打火机2亿只。
信丰县柔性引进全国28所高校的124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打开“人才强企”新天地。赣州中能实业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王少飞,带领团队累计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超1000个小时,实施合作项目20多项,帮助公司将拳头产品NMP有机溶剂的纯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新增销售收入1亿多元。
重点产业扬优成势,科技创新活力涌动,优质企业勇攀高峰……赣州以“干就赣好”的决心与行动,交出工业经济量质双升的亮眼答卷。我们期待,一座海纳百川、厚积薄发的工业强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挺膺担当,展现更加炽热的红土力量,谱写更加精彩的赣州篇章。(记者张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