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位置导航 : 首页>>工作动态>>上级动态

上级动态

创新潮涌 星耀赣鄱——解码赣州22项省科学技术奖的硬核实力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5日 13:42:07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今年9月,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全省15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由赣州市提名的15项科技成果和7项作为主要完成(参与)单位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进入获奖榜单。其中,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省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赣州获奖数量和质量均领先于全省各设区市,越来越多的“赣州创造”亮相全省科技舞台。

  “此次‘大满贯’成绩,标志着我市创新能级跃居全省前列,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趋成熟,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已连续三年晋升,列全省一类设区市第二,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83.57亿元(占GDP比重1.81%),位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赣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浩华说。

  三项特等奖 铸就里程碑

  这次获奖的22项成果,是赣州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其中特等奖的斩获更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成果引人注目,实力闪耀榜单。由赣州市提名、赣州江钨新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参与的“废杂铜直接制杆产业化成套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以及由江西省教育厅提名、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由柴天佑院士提名、中稀江西稀土有限公司等3家赣州企业参与的“稀土冶炼全流程协同一体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省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从获奖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市具有优势特色的关键领域。在重点领域方面,特等奖项目涵盖了有色金属新材料、现代农业以及稀土绿色冶炼等领域。此外,我市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也有一批成果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陈浩华说。

  此次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废杂铜直接制杆产业化成套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突破了废杂铜精细化分选、熔体深度净化、新型炉组及连铸连轧自动控制等瓶颈,提升了再生铜杆产业科技水平。该项目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形成专利75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主编行业标准2项。

  据了解,该项目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打造了国际领先的再生铜直接制杆成套技术装备,能耗工序缩短50%以上,降低能耗40%至50%,累计减排CO2 23.51万吨,实现了“变废为宝、绿色制造”的产业梦想,推动我国铜加工产业绿色升级。

  另一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针对长江中下游晚籼稻品种品质存在的问题,科研团队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创新提出了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指标,创制了6个长粒型优质不育系、19个优质恢复系,为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

  “我们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全程深度参与技术攻关与成果落地。依托项目技术体系,公司成功选育出长田优405、长田优9号、万象优982等10多个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目前,这些品种已先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真正让‘好品种’走进田间地头,成为晚籼稻优质化种植的核心品种支撑。”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超表示。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值得关注的是,“稀土冶炼全流程协同一体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西省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实现该重要奖项“零”的突破,彰显了项目在稀土冶炼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与行业引领价值。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中稀江西稀土有限公司深度投身技术攻关全程,联合华东交通大学、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创新。项目聚焦稀土冶炼全流程协同一体化控制的行业难题,开发“智能传感+AI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生产效率提升40%,节约用水10%,天然气耗量降低36%,年节约成本超540万元,为稀土冶炼企业提高冶炼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范本,也为江西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套硬实招 创优新生态

  赣州科技创新缘何“硕果满篮”?近年来,赣州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套硬招实招,只为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机构改革,落子布局。赣州在全省各设区市中率先设立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继章贡区、信丰县、瑞金市之后,赣县区、南康区、龙南市陆续恢复设立了科技局,为“全市一盘棋”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真金白银,持续加码。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经费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8.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为3.87%。

  体制机制,立柱架梁。赣州在全省率先推动地方科技立法,颁布施行《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设立专章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夯基垒台,能级跃升。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完成筹建,“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平稳运行,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赣南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赣州狠抓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现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载体数量位列全省第二。赣州是全省唯一同时建有国家级大院大所、央企总部、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区市,创新载体支撑能力持续夯实。

  主体强基,活力迸发。赣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新认定高企405家,有效期内达1148家(总量全省第二、增量第一),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65家,支持各级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组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逐步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此次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首设科学技术青年奖,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周贺鹏榜上有名。

  这也是赣州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的生动实践。赣州不断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等柔性引才模式,引进周末工程师340余人,服务企业200余家;近5年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工程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3人,3名外籍专家荣获省政府“庐山友谊奖”。

  改革破坚冰 激活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赣州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大胆探索,通过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构建“1+6+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科学技术奖配套奖励等举措,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赋权松绑,改革破冰前行。赣州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应当实施转化。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依法自行实施转化,单位不得阻碍。同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搭建桥梁,提供全链服务。赣州构建“1+6+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即1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现代家具、稀土新材料、钨新材料、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6个重点产业集群设立分中心,支持各县(市、区)结合首位产业建设N个产业集群分中心。同时,支持建设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服务。

  金融“活水”,滋养企业成长。赣州设立全省首支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重点投向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

  重金激励,激发创新活力。赣州实施科学技术奖配套奖励,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赣州创办、领办科技企业,以及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进重大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并实现产业化,择优按科技成果小试、中试等不同环节给予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支持。

  同时,赣州鼓励探索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并支持企事业单位在发达地区建立“科创飞地”,经认定的“科创飞地”可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赣州织好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网,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全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增添更多“新”意。

  展望前路,科技将成为驱动赣州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将结合‘7510’行动,积极推进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技企业培育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区域创新协同推进等行动,并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深化深赣产业科技深度融合,擘画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未来。”陈浩华说。(廖福玲 高坡 廖家乐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