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赣南苏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十年。这十年,赣州工业发生了什么?
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规上企业总数在全省的比重由2011年的12.5%提升到2021年的16.4%,净增1697家,净增数占全省的19.1%,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
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2021年,全市工业税收达182.7亿元,比2011年增加113.4亿元,年均增长10%。
2018年至2021年,赣州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
十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两轮主攻工业翻番行动,大力推动工业倍增升级行动,聚焦“1+5+N”产业,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显现
十年来,全市坚持“1+5+N”产业集群发展,各县(市、区)确立并优先发展首位产业,全市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以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南康格力电器制造基地智能化生产线。
现代家居产业方面,建立了家居产业智联网、木材交易、创新设计、智能备料、共享喷涂、销售物流等“一网五中心”,建设了产业生态良好的家居小镇,连续举办八届家具产业博览会,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实现了“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建成美克美家、大自然家居等重点龙头企业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家居产业迈向“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的时代。2021年家居产业集群营收突破2200亿元。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航拍外景。赣州市将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谋划筹建“双一流”高校稀土学院,提升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能级。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查看设备运转情况。该公司连续三年产值保持30%以上增速,是世界单体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工厂。
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方面,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赣州,成为江西首家央企;建设了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培育了金力永磁、开源科技、江钨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赣南稀土矿山改造升级正式复产。2021年,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规上营收达1377亿元。
工人在同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忙碌。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3.32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营收突破百亿的电子信息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十年来,我市大力引进行业巨头,培育了同兴达、深联、骏亚、联茂、志浩、一诺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今年,又引进了投资101亿元的富士康工业互联智能制造项目。202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营收达1327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方面,积极承接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移,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倍增升级,形成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等一批区域特色生产基地,引进了赢家、宝姿等知名品牌服装企业。2021年,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000亿元。
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的凯马汽车制造公司智能化新能源商用汽车生产线一片忙碌,工人在焊接安装汽车整车车架。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利用资源优势及动力电池、永磁电机和电控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国机智骏、凯马新能源汽车整车下线并量产,实现了赣州人民的造车梦。孚能科技软包电池产量居国内前列。腾远、寒锐等企业在国内钴行业领先。引进了吉利科技总投资300亿元、年产能42GWh的动力电池项目和道氏技术投资125亿元钴盐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高标准建设了永磁电机产业园,中国中车、中科三环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食品医药产业方面,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等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积极构建富硒食品产业体系,发展功能性食品、旅游休闲食品,涌现了农夫山泉果业、齐云山油茶、百丈泉食品、蒙山乳业、五丰米粉等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上下游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青峰药业集团、威高集团,加快建设“药品+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青峰药业百亿级生产基地竣工投产,承载创新药、仿制药落地生产能力大幅增强;海尔医疗、赣南创新转化医学院、金域医学、凯信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产业发展量质齐升
十年奋进,赣州工业不光实现了产业“量”的增长,更有“质”的飞跃。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规上企业总数在全省的比重由2011年的12.5%提升到2021年的16.4%,净增1697家,净增数占全省的19.1%,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2021年,全市工业税收达182.7亿元,比2011年增加113.4亿元,年均增长10%。
企业竞争力不断攀升。十年来,我市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营收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十年来,年均新增规上企业170家,优质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2家,位居全省第一位;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6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
融合创新持续发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2.2%,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0.06%。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26家增加至2021年的1067家,总数列全省第二位。两化融合度位居全省前列,获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平台及项目26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4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24家;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39家;省级智能制造项目33个,省级智能制造基地2个。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二。龙南骏亚、富尔特股份和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100余家,志浩电子5G应用高精密线路板项目入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深联电路等10家企业被评为全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为全省最多。龙南骏亚精密电路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电路板智能工厂、朝阳聚声泰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声纹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入选工信部物联网示范项目公示名单。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落户赣州。
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从无到有”,建成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南康家居特色小镇两个省级工业设计基地;获批章源钨业等1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引进美克家居等国家级工业设计企业落户赣州,江西省赣璞设计有限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产业为导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经济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成效显著。2021年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1年度同比下降54.3%。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章贡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产品获批国家绿色设计产品。此外,还获批7个省级绿色园区、17家省级绿色工厂。赣州市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市工信局局长宋鹏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壮大“1+5+N”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为推动赣南苏区全面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