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位置导航 : 首页>>工作动态>>上级动态

上级动态

擦亮“金字招牌”——赣州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23日 09:43:07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城市更文明 生活更美好】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是一座城市的绚丽品质,是赋予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力量。

  2017年,赣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0年,赣州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近年来,赣州持续以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为新起点,下足“绣花”功夫,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一套制度管到底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映射着984万赣南人民的城市梦想。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追逐梦想、走向文明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赣州将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作为“书记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建立起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的高规格领导体制,高位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六部”,分别由20名市领导牵头协调推进,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和市直单位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坐镇一线,解决了一大批城市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和市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创新思路促进合力共建。赣州创新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路长制”,城区主干道由38名市级领导担任“路长”,其他路段由126名区领导实行全覆盖,并分设607名“街(巷)长”、1038名“楼栋长”,形成领导带头、部门履职、市区联动、群众参与的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格局。

  考核发力引导跟踪问效。赣州通过完善督促督办、约谈通报、媒体曝光、追责问责等日常考核举措,持续强化常态创建、常效落实、跟踪问效,不断深化拓展创建成果,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赣州常年保持40余人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综合运用专家模拟测评、市创文办督查考评、市容环卫管理考评、视频监控考评、督查回头看等形式,建立常态化、可量化、全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建的督查小组,常年开展“啄木鸟行动”,对中心城区“五区”开展全天候、全覆盖、暗访式、回头看等综合督查,确保所有问题发现在第一时间、解决在第一时间。

  特别是在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赣州迅速出台常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措施,实现由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的转变。

  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出台《赣州市文明城市季(月)度测评考核办法》等文件,运用第三方模拟测评、督查考评、视频监控考评等形式,建立起常态化、可量化、全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列为市级及时奖励项目,明确可给予单位最高200万元、个人最高5万元奖励。

  推进精细化跟踪问效机制。完善督查网格,对中心城区“五区”108个网格开展全天候、全覆盖、暗访式综合督查。通过下督办函、约谈、取消文明单位、扣减高质量考核分值、追责问责等手段,强力推进整改落实。

  研发智能化管理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文明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赣州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实现“问题上报、通报下发、整改反馈、数据统计”的全流程大数据整合,建立起文明创建实时管理机制。

  一个平台齐发力

  送去一瓶水,清凉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近段时间,南康区各爱心企业为环卫工人、警务人员、快递员、外卖小哥、文明劝导志愿者、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送去夏日清凉。免费捐赠矿泉水的爱心举动,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

  “安置区内的车辆经常乱停乱放影响大家进出,能不能增加停车位?”人大代表接待日,赣县区梅林镇红金村村民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问题,接待的镇人大代表李惠萍及时填写群众意见建议收集登记表,并转交给镇政府进行办理。如今,安置区已规划停车位180余处,可停放机动车辆及二轮车500多辆。梅林镇辖区的人大代表们为文明城市建设“把脉问诊”,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宣传、引导、监督和建言献策作用,不断贡献人大代表的力量与智慧。

  文明赣州人人爱;大美赣州,文明有我;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你我都是主角。

  活跃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大舞台上的,是全体干部群众的“大合唱”。

  赣州动员227家市直(驻市)单位挂点77个社区,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烟头不落地 赣州更美丽”“赣州文明随手拍”等主题志愿服务45万余人次,“新赣州、心志愿、馨服务”志愿服务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

  赣州市充分发挥群众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市民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

  志愿服务市民热情参与。市直(驻市)单位2万余名志愿者与社区结对帮建,每周四下午深入挂点社区开展各类文明城市建设活动。以“章贡大妈”为代表的全市100余万注册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社区,开展美化环境、疏导交通、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文明随手拍”市民成主体。开发文明随手拍小程序,让市民随时随地参与“监督”,上报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数年来,累计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微小”难题4000多处。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热线,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文明有我 全民参与”氛围已然形成。2017年在全省率先发布《赣州文明20条》,后又颁布实施《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软约束与硬法规相结合,引领广大市民遵守文明礼仪、践行文明公约,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有我 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还有日益繁荣的城市文化和优良传统。

  赣州强化红色传承,组建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重点红色资源名录,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推出700多处“红色地标”。同时,赣州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视、参观红色展馆“五红”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信仰力量,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红色传统的宣传者、践行者。

  革命精神根植心中,文明建设增添活力。“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苏区时期的山歌传唱至今,唱出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如今,承继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社区夜话”、文明集市、文明夜市、网格夜话等活动在赣州广泛开展。老旧小区如何改造,“门前三包”如何落实,文明养犬如何引导……干部群众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轻松和谐,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思路在讨论中清晰,问题在探讨中解决。“接地气,听民声,解难题,这样的夜话活动非常好。”群众纷纷点赞。

  一份初心守始终

  “孩子们放暑假一个人在家,出去玩我们也担心。现在有了少年宫,每天都有丰富的课程,孩子们过得很充实,真的非常好。”赣州经开区三江乡伍村村村民黄女士为少年宫的活动点赞。为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帮助家长解决暑假孩子在家无人看管的难题,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复兴少年宫”组织开展暑期特别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有关德智体美的一系列公益课程,充分满足辖区少年的各类需求,深受群众好评。

  8月18日,南康区隆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司法所、综治办、兴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利用逢圩日,开展“文明集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向群众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防养老诈骗宣传单等资料,现场解答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文明实践,让党的理论可亲可感,让党的温暖触手可及,让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走马赣州城乡,打扑克麻将的少了,去城市书屋的多了;争吵红脸的少了,彼此礼让的多了;赌博之风难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

  赣州牢牢把握创建为民惠民的宗旨,持续增进群众福祉。

  近年来,赣州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不仅仅为“保牌”,更加注重为民惠民;不仅仅为创建,更加注重市民群众获得感;不仅仅为城市“面子”,更加注重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城市“里子”。围绕住得更舒适,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推进背街小巷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围绕行得更通畅,建设快速路,“一环三连”快速路网基本成形;赣州西站投入使用,高铁新区核心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赣州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正式升级为国际机场;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一卡通”;开展“车让人、人快走”等主题活动,城市文明交通指数全省领先。围绕生活更便捷,新(改)建了一批农贸市场、公厕、公共停车场、市民公园、小游园,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初步形成。

  今年6月,赣州又启动城中村集中整治行动,满足群众对改善城中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中心城区“五区”闻令而动,整治垃圾乱扔、“牛皮癣”广告、卫生死角等环境卫生乱象,改造升级排水管网、电网缆线、便民服务配套设施……“感谢政府的大力整治,现在社区的环境变美了,我们住在这里心情好多了。”南康区蓉江街道泰康西路社区居民李阳红高兴地说。

  有着“赣南美食第一街”之称的赣州渔湾里,烟火氤氲,热闹非凡,以前脏乱差的城中村已华丽转身。“渔湾里改造前,居民养鸡、种菜等现象比比皆是。现在,这里成了美食街,环境整洁,人气爆棚。”渔湾里居民林原丞感慨地说。

  教育、医疗是民生大事。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就近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赣州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启动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各类学校239所,新增学位27.1万个。守护人民健康,赣州在提能力、扩资源、夯基础方面持续发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蓉江院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等正加快建设;建成了“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让赣南革命老区人民也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

  自2016年起,赣州连续七年举办文化惠民周活动,每周举办一场赣南采茶“歌·舞·戏”惠民演出。各县(市、区)形成了以“永远的红土情”“客家神韵”为主线,“一县一品”为基础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张扬文化自信,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怀。文化惠民活动已成为赣州市民的日常期待。

  创建为民,共建共享,在赣州得到生动诠释。

  赣州群众对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满意度由创建初的83%,提升到2019年的98%,位列全省第一。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查时,赣州市民对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满意度达99%以上,创历史新高。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香满园。目前,我市大余县已成功接受中央文明办年度复查,安远县、上犹县、信丰县等3个城市成功跻身全省文明城市行列,全市已有1个全国文明城市(县级),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8个省级文明城市和13个市级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大格局”初步形成,赣州紧盯“保牌进位”,朝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