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递渠道安全事关个人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近日,于都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程某某等人贩卖毒品、洗钱案中发现,2021年期间,被告人程某某制作出含有合成大麻素电子烟、烟油、沉香等制品后,通过朋友、客户介绍或者网络推广,以网络方式联系及支付,最后通过快递、跑腿等方式将制品交到购买者手上。
“不法分子多次利用寄递渠道实施违法犯罪,这给我们办案人员敲响了警钟,小包裹也关乎大安全。”承办检察官刘远星表示,该案件充分反映出辖区内部分寄递企业和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防范寄递违法犯罪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为推进以类案办理促溯源治理,于都县人民检察院先后向快递服务公司送达“七号检察建议”,并召开座谈会,督促落实从严核查寄递物品不落一件,线上线下实名寄递不落一人的要求。同时,积极以法律宣讲和实物演示等宣传手段,帮助寄递从业人员提高对违禁物品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为有效遏制利用寄递渠道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落地落实,2021年10月“七号检察建议”下发以来,赣州市检察机关协同赣州市邮政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同向发力,合力推动完善寄递安全监管体系,共同筑牢寄递安全防火墙。
总体布局+统筹推进
多措并举抓落实
从精心谋划类案调研、立足检察职能依法打击、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多维宣传营造氛围四个方面出发,赣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制定了贯彻落实“七号检察建议”工作方案,提出齐抓共管的有力举措,从严打击涉寄递领域违法犯罪。会昌、大余、赣州经开区等检察院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其他地区参照执行。
此外,赣州市检察机关还创新打出刑事检察“1+5”系列组合拳,建立对口联系人挂点联系院制度,制定月度工作目标并每月通报,将贯彻落实“七号检察建议”作为重要工作统筹推进,并创设“七号检察建议”信息专刊刊登各院经验做法,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调研报告+检察建议
堵塞行业治理漏洞
充分发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赣州市检察机关以“调研报告+检察建议”的形式,对全市近三年涉寄递犯罪案件发案特点、犯罪原因等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实地走访邮政管理部门以及多家快递运输企业,了解寄递行业发展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和存在的监管难题,提出了科学治理对策。
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赣州市检察机关梳理分析寄递行业存在的实名收寄制度执行不严、收寄验示制度执行不严、寄递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足等问题,向寄递行业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督、加强宣传教育。
2022年11月,赣州市检察机关就加强寄递行业监管问题,邀请了邮政管理、交通运输、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以及快递企业进行座谈,与邮政监管部门形成常态化联合执法检查机制。赣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邹宇鹏谈道:“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全市寄递渠道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畅通行刑衔接渠道,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管整治合力。”
行业宣讲+社会面宣传
推动普法纵深发展
针对寄递企业、从业人员等重点领域,赣州市检察机关通过内外部联动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赣州市邮政管理局开发的赣州邮管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展寄递违禁品法律知识宣传,提升寄递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积极利用“百名检察官进百企”“瑞检青骑兵”等多样形式,全年在物流园区、电商中心、经营快递商户等重点行业开展普法宣传20余次,要求贯彻落实制度要求,加强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为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赣州市检察机关积极利用检察新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开展以案释法和普法宣传。全年联合公安、邮政管理、市场监管、社区等部门开展群众普法活动10余场,通过悬挂横幅、设点宣传、走访入户等方式向群众派发宣传手册、宣传寄递安全知识,努力营造全民自觉预防违法寄递的良好风气,筑牢安全寄递防线。